飽食讓人虧虛?

【醫博知源 · 李博士《信報》專欄】

在過去饑荒的年代,常見虛衰的病證,可是到了今天豐裕的社會,卻還有不少人擔心自己「營養不良」,這究竟是甚麼一回事?在中醫上看,飲食的過饑與過飽也可以傷脾胃,過於饑餓當然會讓人氣血不足,其實過飽最終也可以讓人變虛!

9047681193_db6db1acc9_z

圖:flickr

都市人經常過飽,試試問孩子們:「甚麼叫肚子餓?」很多孩子都沒試過真正餓的滋味,成年人也甚少餓多於一天。我們很多時飲食都不是因為真正的饑餓,並非肚子餓才吃飯,而是因為情緒(開心就吃、不開心也吃),或者因為習慣(定時定候吃),或者因為節儉(覺得不要浪費食物)。

諸多飲食的原因,大多都不是身體需要,當吃的東西超過身體的需要,就會造成負擔,人在年輕的時候,這種負擔不容易察覺,覺得只是自己正常的消化能力,但是當年歲增加的時候,開始吃同樣份量的食物也消化不了,其實是自己一直吃東西過多而不自知。

 

飲食過飽的三個進程

 

仔細而言,經常飲食過飽對健康的影響,可以分為三個過程。第一,當我們胃腸健康時,因為消化能力好,就算吃得多也不覺得有問題,飲食過多產生太多氣血,多出來的部分身體用不完,也可透過各種途徑排走,因此健康人就算吃得多也不會長胖,能夠自我調節。但是,如此一直吃太多,身體來不及排走,氣血變得渾濁,可以導致身體局部豐盛或者生瘡;再因為某些地方壅塞不通,氣血難以流到某些地方,導致局部虛弱,那就是各種文明病的特徵。

第二,當腸胃開始變弱,消化不了那麼多,氣血也就變得虛弱,同樣份量的食物開始受不住,吃飽了容易「飯氣攻心」覺得疲累,但由於人的食慾還強,只是吃多了又不行,心理不能滿足,總是希望吃多一點,以為自己的疲乏是由於吃不夠所致,形成惡性循環。其實並非因為自己真需要那麼多,只是因為過去能夠承擔的分量,現在已經承擔不了。氣血產生過多的部分,如果未能透過一般途徑排走而留在體內,可以積聚在皮膚內臟之中,儘管吃得不多反而比過去更容易變胖,「喝水也會肥」。

第三,當腸胃變得更弱時,難以消化食物,氣血更加虛弱,除了見胃腸不適之外,易飽又不容易饑,可是即使沒有饑餓感,心中卻仍想著應該要吃飯,「有心無力」,每逢就餐時縱使吃不下,卻硬要吃下去意欲補身,進一步加重自己胃腸負擔,導致胃腸更虛,又再加重惡性循環。胃腸虛弱導致一身氣血虧虛,繼而百病叢生。

常說「虛不受補」,胃腸受傷了,怎樣補都未必能補進去。都市人想要健康?記住中醫一句話:「餓治百病」,實乃金石良言。

 

載於2016年1月29日《信報》

 

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

隔周五刊登

 

李大夫介紹

nsl486-viva-voce01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