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用經方的方法,近年來不少醫家提倡要「抓主證」,這可以理解為每一個藥方有相應的一些特定病徵,只要你抓住這要點,便可以確定如何用方。這一種思想,與「辨方證」有相似之處,但是「抓主證」的提法更著重每一首經方、甚至是某一些經方藥物具有一、兩個獨特的相應證候,例如見「巔頂頭痛」即選用吳茱萸湯、見吐蛔即選用烏梅丸,可以非常方便的直接對應診斷。
對於這種看病方法,中醫界有不少爭議,一方面這方法能夠「火紅」起來,就說明它是簡單明瞭,容易學會,所以得到很多初學者的追隨;可是另一方面的人認為,這方法太過簡單了,忽視了病機,沒有得到經方的深意。
對於「抓主證」的對與錯,實際上「抓主證」亦必須有病機思想,「抓主證」當理解為「抓主機」,就是從證候看到患者身上的多病機共存情況,卻選擇抓住重點的部分先行解決,有了「病機」的幫助,才能判斷諸多證候之中何者為「主證」。在這裡,還想用一個比喻去說明「抓主證」的問題:
假如你是一個老師,剛剛到了一個新的班去講課,班裡面有幾十個新面孔,那麼你如何去辨別每一個人的樣子?
一下子面對這麼多人,腦子肯定很亂吧。在這種情況,通常會先留意某些人的「特徵」,例如某某同學個子特別高,某人金色頭髮,誰眼睛很大,他戴眼鏡……可是,「特徵」往往不是某人的專利,例如個子高的人有好幾個,當你認識這些同學越久,你就越能夠區分身材高大的幾個人中,他們之間有甚麼不同。
當老師跟同學相處日久,已經完全熟悉整班同學了,那時你再去問他:你怎麼去辨別你班上的同學?雖然老師可能還會跟你形容:甲同學身材高大、皮膚黑亮、戴眼鏡、聲音低沉……但是,其實老師眼裡頭認出的這個人,已經不再是依靠甚麼「特徵」,而是一眼就看出來了,甚至見到他背影也可以認出他來。
實際上,老師是已經能夠認出整個同學的面孔、身材、聲線、性格……就是人的全部,就算這同學明天換了衣服和髮型,他都能辨認出來。從這角度看,老師去辨認同學,他究竟是不是依靠「主要特徵」呢?不是了,雖然你要問他某同學怎麼辨認時,他可以道出這人的多少特徵,但實際上他並非因為這些特徵來判斷的,而是在它腦海裡面已經有了這個人的全部資料,只不過要說出來的時候,它只是抽取某部份內容而已,沒有可能用語言去描述整個人的樣貌吧。
那麼,在運用「經方」時「抓主證」,究竟是對是錯?我想大家都已經明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