鼻敏感怎麼辦?

【醫博知源 · 李博士《信報》專欄】

鼻敏感的常見症狀,鼻塞、流鼻水、打噴嚏,在中醫上的成因,主要是由於寒濕導致的病情,在中醫經典《金匱要略》之中提到:「夫中寒家,喜欠,其人清涕出,發熱色和者,善嚏。」其中提到這病人出現喜歡打哈欠、疲乏,鼻子流出清稀的鼻涕、容易打噴嚏,身體容易發熱,面色卻平和,這是由於「中寒」所致。

(圖:Flickr

受寒導致濕病

所謂「中寒」,是指寒邪入中體內,進入到人體中央,影響人的脾胃、胃腸所致的病情。當受寒之後,人體內的水濕就會凝滯、不流通,導致水濕產生,故此中醫上凡是濕的病情,多與寒相提並論,有寒就有濕。

簡而言之,鼻敏感的主因是受寒所導致,其次與水濕有關。尤其是鼻敏感症狀之中的流鼻涕,就是水濕向外排出的特征;鼻塞是水濕停滯,加上寒氣較重則堵塞不通;噴嚏是人體希望排走體內寒氣濕氣的方式。

上述原文之中還提到這類病人可出現「善欠」,就是容易打哈欠,鼻敏感的病人為什麼會受寒?一般是因為勞累,身體氣血變得虛弱了,因此寒氣就內侵,故此這類人體質較弱,容易疲乏欲睡。如果他身體的正氣還比較平和,就會出現發熱,發熱目的是人體用自身的正氣祛除寒濕,如果能夠周身發熱、出汗,就能夠更快排走體內病氣,而非只是透過鼻子一個通道去排走。

避寒濕、增排走

明白了鼻敏感的成因,就容易防治這種疾病!首先就是要避開寒濕,生活中的受寒因素,常見的是環境寒冷,如經常在冷氣環境生活,尤其是夏季開冷氣睡覺,容易導致寒氣入內。有時候雖然你不覺得環境寒冷,但是只要因為勞累而變得虛弱,寒氣內侵而不察覺。

飲食方面,飲食不慎導致胃腸虛弱,則寒氣會直接進入胃腸,飲食過飽、吃難消化的食物、吃冰冷的飲食等也是導致胃腸寒濕的原因;其中一邊吃飯一邊喝水喝湯,這種飲食方式容易導致胃火減弱,胃腸消化力下降,繼而導致濕氣內生,也是常見鼻敏感的成因,因此實行「飯水分離法」,將乾和濕的飲食分開最少兩小時才吃下,對防治鼻敏感很有幫助。

除了避免寒濕內侵之外,更重要是促進寒濕氣排走。生活之中每天總會因為勞累、環境因素而寒濕氣內入,如果人體健康的時候能夠透過出汗、大小便排走,但是如果寒濕氣過多,這幾個途徑排走就不夠了,導致寒濕滯留在體內。怎樣做可以加快排走?多運動,讓身體出汗,是最便捷的方法!適量曬太陽,讓身體熱一點,夏季睡覺不開冷氣,讓身體自然流汗,就等於桑拿浴一樣幫助自己躺著也排汗養生!飲食上適量吃溫熱的食物,例如生薑、辣椒,可以幫助從體內祛除寒濕之氣。

載於2021年7月12日《信報》 

作者為註冊中醫師

李大夫介紹

nsl486-viva-voce01

開冷氣可致癌?

【醫博知源 · 李博士《信報》專欄】

夏日天氣炎熱,很多人習慣日夜也在冷氣房間中,這樣看似舒適,但可能會帶來更多健康問題,尤其從中醫的角度看,寒氣可以導致各種疾病,可以導致腫瘤甚至癌症!

(圖:《信報》網頁

當然,中醫的觀念認為「水能覆舟,亦能載舟」,開冷氣本身並非絕對壞事,某些人身體太虛弱,不能耐受天熱環境,適量開冷氣也是可以讓人避免生病的。但是許多人只能開冷氣才能睡覺,不開的話就睡不著,這很可能屬於病態。

受寒長期感冒

夏季酷熱天氣,健康人在夜間不開冷氣睡覺,也是可以入睡的,只是睡覺過程會容易出汗,這時候未必算是「盜汗」病,而是正常的生理現象,透過出汗散熱。但是如果不開冷氣就悶熱難耐,難以入睡,這可能就是想發燒了!假如體內有寒濕等病氣,到了夏季的時候人體正氣相對充足,希望透過發熱出汗排走體內寒氣濕氣,這時就是類似發作感冒的病情,可是要發出來就會難以入睡,身體不適,因此很多人就會選擇壓抑的方法——開冷氣。這像是發燒就退燒的觀念,因此熱就發不起來,也因此就長期病不起來,實際上長期需要開冷氣才能睡覺,那就等於長期感冒未能痊癒。

在中醫上的感冒並非是指有細菌病毒導致的病情,而是指風寒邪氣在人體表面,這類病情可長可短,短則幾天,長則幾個月甚至幾年、十幾年也未痊癒。

百病生於寒

在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・百病始生》篇之中,提到:「夫百病之始生也,皆生於風雨寒暑」,各種疾病的成因也是因為風寒濕熱等氣所導致的,例如寒氣入侵人體,初時只是侵襲皮膚,出現怕風怕冷、皮膚疼痛,其後深入可以導致肌肉痛、關節痛、腰背緊,繼續傳入體內,可以導致身體沉重疼痛;寒氣進入腸胃可導致腸鳴、腹瀉、消化不良,繼而可以導致五臟六腑的疾病,最後寒氣進入深處不通,無處可逃,就會積聚起來成為腫瘤病,甚至現代的癌症,在中醫上也是與此與有關!

因此可以說,受寒可以導致癌症、開冷氣可致癌!有些人聽了覺得這沒有科學根據,實質上這是現代醫學還未發現這種關係,例如過去不認為抽煙會致癌,後來隨著更多的證據出現才發現其關係。中醫上認為淺層的疾病如果沒有處理好,病情就會日益深入,甚至可以說各種病也是因為感冒沒有治好,因此才深入成為其他病的。

健康人感冒的時候會怕冷發熱、出汗、頭痛,這時候如果好好地發熱起來,幫助人體的風寒氣排走,那就可以根治過來,但是如果採取了抑制的方法,發燒就退燒、頭痛就止痛、咳嗽就止咳等,病情表面好了,可是其實沒有真的好了,寒氣進一步深入,繼而種下病根。

載於2021年6月14日《信報》 

作者為註冊中醫師

李大夫介紹

nsl486-viva-voce01

服對藥卻無效?

【醫博知源 · 李博士《信報》專欄】

上回提到用對藥但卻無效,原因是「神不使」導致,就是指精神思想不聽使喚,導致體內之氣不通,因此服藥效果就難以發揮。除了這種情況之外,用對藥卻沒效的情況在臨床上經常出現!其原因可以從生活作息、飲食、情志三大範疇作解釋。

(圖:flickr

過勞過逸

過勞導致體虛,這時候服藥補益氣血,可是如果病人依然持續勞累,這樣則會難以補上。例如平常人一餐吃一碗飯,而假如他的勞累是欠缺了「十碗飯」的養分,那麼可否一下子吃十碗飯下去?當然吃不下!服藥補益也是類似,比如處方中藥一碗藥可以等於了十碗飯的補益作用,但是病人服下去能否吸收?如果胃腸虛弱不能吸收,怎樣補益也是浪費,穿腸而過。

補益藥力是有限制的,比如一劑藥能夠幫你補上七分氣血,但是你每天有十分的勞累,這樣服藥之後還是效果不顯,仍有三分落差未補上,如果病人能夠有充分休息靜養,每天只有三分勞累了,這時候就服藥就開始有四分的療效呈現。因此治療期間,充分休息十分重要,而且休息不單是睡覺,也包括了日間給自己放空、不工作,多去大自然、公園,讓自己頭腦空閒下來,是深層休息的方法,如果看電視、看手機、看書等還是在用腦,也算是繼續勞累。

休息與運動需要平衡,如果一個人經常休息卻不運動,氣血不流通,那麼吃補藥下去,也進不去身體不同地方。因此勞逸平衡,適量運動與休息,是服藥獲效的基本條件。

飲食不節

不少人身體虛弱,是因為胃腸虛弱了,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才導致虛弱。這時候想補身體,又會吃更多東西,這樣是適得其反,就好像一個人背著一個大背包去爬上,走到了一半很累了,這時候是讓他多吃點東西,還是先讓他放下背包休息一下?當然是放下背包吧!胃腸也一樣,如果胃腸虛弱了,首要減少飲食分量,不宜過飽,減少吃難消化的食物如肉類、煎炸油膩的東西,宜吃蔬菜水果。如果一個人胃不好了,可是沒有改變飲食習慣,怎樣吃胃藥也難以獲效。

情志鬱結

如果一個人長期緊張,不懂得放鬆,這樣吃藥效果也不好,就好像泥土硬實不鬆開,澆水也進不去,只是在表面流過或者浸泡著。當一個人精神壓力大,有各種情志鬱結,這時候體內氣血不通,如果吃藥去疏通可不可?假如病人生活上的壓力來源已經消除了,服藥就會有效果,但是如果壓力來源還在,例如需要長期面對考試、工作壓力等,這樣吃藥下去,除了可能事倍功半,也可能會加重體內的鬱結,於是服藥之後就出現所謂的敏感、副作用,其實不是藥有問題,而是自己氣血鬱結抗拒藥力。因此,這就是為甚麼生病時靜養那麼重要。

載於2021年5月17日《信報》 

作者為註冊中醫師

李大夫介紹

nsl486-viva-voce01

為何藥石無靈?

【醫博知源 · 李博士《信報》專欄】

為何有一些病情,會出現「藥石無靈」的情況?藥石無靈的「石」,在古代有稱為「砭石」的療法,這成語是指除了用藥之外,各種療法都不湊效、沒法治,究竟為什麼?

(圖:《信報》網頁

這種情況一般是指,在危重病的時候,已經用對了治療方法,可是有時候卻沒有效果。這在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之中有所解釋,將之稱為「神不使」,原文如下:

何謂神不使?

「帝曰: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?歧伯曰:神不使也。帝曰:何謂神不使?歧伯曰:鍼石道也。精神不進,志意不治,故病不可愈。今精壞神去,榮衞不可復收。何者?嗜欲無窮,而憂患不止,精氣弛壞,榮泣衞除,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。」

這段文字提到,在生命垂危之時,形體和血氣都已經衰敗,可是用對治療方法卻沒有效果,這是什麼原因?回答很簡單,就三個字「神不使」,其後繼續解釋這是什麼意思,就像用針灸、砭石等的方法治療,是其中一些醫學治療方法,但是如果病人的精神沒有改進,無法治理自己的思想,病情就不可能痊癒!這樣說大家可能還不太明白,後面還繼續解釋,人體的精氣神壞去、體內的營衛之氣散亂不收,究其原因,是因為患者「嗜慾無窮、憂患不知」,在病重的時候還有各種擔心憂慮、還有各種慾望未滿足,這時候他的思緒就是無法控制,導致氣血不通,因此病難治愈,甚至導致死亡,回天乏術。

因此,一個人在病情危重的時候,怎樣避免死亡?關鍵是要學習放下執著。

為何療效不佳?

並非只是危重病有藥石無靈的情況,其實即使一般的病情,也可能會藥石無靈!用對了藥卻無效,又或者用對了藥卻沒有預期的效果、療效較慢。試想想看,以上「神不使」的這種病人,他的嗜慾、憂患,並非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,而是一輩子之中逐步形成,在他到了生命最後關頭,這問題就變得突顯起來,但是在生命過程之中,也總會有生病的時候,有些人的病為何變成了慢性病、長期病患,卻怎樣吃藥也無法根治?成因也與此有關!就是因為他有這各種的嗜慾、憂患。

在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「思則氣結」,當一個人有各種的貪念、憂慮,這就會導致氣血鬱結不通,這樣的話就算用藥去疏通血氣,也未必能夠抵消。思想可有導致氣血不通,比如患者每天生活因為煩惱太多,導致氣血堵塞了七分,如果服藥能夠幫助他通開五分,這病人服藥後就會覺得沒效果,想要更強力的藥;但是如果他懂得放下煩惱了、七分堵塞消除了,這時服藥就能夠得到效果了!療效突顯出來。這就是為什麼凡生病都宜靜養,人人都要學習放下執著,就有此奧妙道理。

載於2021年4月19日《信報》 

作者為註冊中醫師

李大夫介紹

nsl486-viva-voce01

熱氣因為受寒?

【醫博知源 · 李博士《信報》專欄】

許多人容易得熱氣的病證,例如怕熱、汗多、痤瘡、口瘡、咽痛、牙肉腫、口咽乾、心煩、失眠、胃脹、易飢、便秘、小便黃、皮膚紅疹等等,許多病情均與熱氣有關,但是熱氣的原因,卻可以因為受寒所導致!

(圖:《信報》網頁

一般人認為熱氣是因為吃了熱氣的食物,例如煎炸油膩、肉類、辛辣等食物,的確這也是熱氣的基本成因,但是熱氣的產生與許多因素有關,在中醫經典的理論認為,無論是受到了寒氣、濕氣、風氣等,均有可能轉化為熱氣。這是中醫上的實熱與虛熱理論,以下簡單介紹。

熱氣本是人體正氣

首先說實熱,又稱為實火。實熱怎樣來?實熱是指身體本身正氣充實、正邪交爭激烈而產生的熱氣,正氣希望祛除邪氣,例如受到寒氣之後,人體用正氣去驅趕邪氣,因此將寒氣轉化為熱氣,然後再帶走離開身體,例如從出汗、大小便等途徑離開。

為什麼寒氣可以化成熱氣?這是因為正氣之中有不同種類,其中一類正氣叫作「營氣」與「衛氣」,是從食物轉化而來的,衛氣是負責守衛之氣,能夠幫助人體溫暖、發揮臟腑的功能,以及抵抗邪氣等作用,衛氣的性質是溫熱的、流通快速的,因此從生理上而言,衛氣充足則人體有足夠體溫、不怕冷。如果衛氣虛弱的話,人體則容易受到寒氣侵襲,導致怕冷、手腳冷,甚至寒氣入內進入五臟六腑,產生各種病證。

各種毒素也可化熱

當寒氣進入體內,人體的衛氣就會去與之抗爭,如果衛氣比寒氣更多,那就可以將寒氣轉化為熱氣了。轉化為熱氣,是驅除邪氣的重要過程,因為寒氣濕氣都會內收阻塞經絡,但是熱氣的特性則是向外流通的,所以轉化了成為熱氣,目的就是希望排走這些邪氣毒素。只是如果體內熱氣過多,同時如果津液水氣不足夠的話,就會變成乾燒了!形成各種熱氣的病證不適。實際上不只是寒氣,即使是濕氣、風氣,也可以轉化為熱氣,這就是為何熱氣這麼常見!

身體虛弱也有熱氣

以上是實熱的成因,而虛熱、虛火也十分常見,虛熱的原因截然不同,並非因為衛氣充足去抵抗邪氣,相反是人體的正氣有部分虛弱了,導致寒氣濕氣等邪氣進入人體,然後因為衛氣流通性質最為快速,因此衛氣最快流通到該部分去填補其空虛,但是人體其他正氣如營氣、水氣流通過去相對不足,導致陰陽失衡,於是體內熱氣過盛。

虛熱實熱兩者有時候難以辨別,亦可以同時相兼出現。無論是實熱還是虛熱,兩種熱氣的成因,也常見因為寒氣濕氣在體內導致,因此要治療熱氣,並非一味清熱!如果清熱太過反而導致體內寒氣濕氣加重,是故病情反覆難癒。

載於2021年3月8日《信報》 

作者為註冊中醫師

李大夫介紹

nsl486-viva-voce01

咽痛口瘡怎辦?

【醫博知源 · 李博士《信報》專欄】

如果反覆出現咽喉痛、口瘡(俗稱「生飛滋」),你會怎麼處理?吃點清涼的東西?用某些東西漱口?買些藥吃或者塗噴患處?要留意,如果這些問題還是反覆出現,就是因為沒有了解清楚咽痛口瘡出現的成因,因此使用這些方法「治標不治本」。你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出現咽痛口瘡嗎?

(圖:《信報》網頁

為什麼熱氣?

很多人都知道咽痛口瘡是由於熱氣上火所導致,的確這是常見的成因之一,在中醫上可以分虛火實火兩類。如果是實火的咽痛,病情比較急重,一般出現咽喉腫脹疼痛,影響吞嚥甚至呼吸,感覺十分不適,整天皆作;虛火的咽痛,病情比較輕,一般咽喉不腫或者腫痛較輕,疼痛只是吞嚥時才覺,不吞嚥則不覺明顯不適,早晚咽痛加重,日間自然減輕,反覆出現。一般實火咽痛的患者自然會急於就診,而虛火咽痛的患者則會習慣自己處理,或者拖延等待自癒,因此以下集中介紹虛熱咽痛的成因。

熱氣上火導致的咽痛口瘡,為什麼會出現?一般人會覺得,是由於吃了熱氣食物所致,例如吃肉類、煎炸油膩、辛辣刺激等食物,的確咽痛口瘡出現時宜減少吃熱氣食物,但是這只是一部分原因,有些人飲食十分清淡也還會出現虛火咽痛,究其主因,是由於身體虛弱所導致,而身體虛弱的主因是勞累,例如睡眠不足、工作過勞、飲食過飽、精神勞累等,例如常說的熬夜就會導致虛火,就是因為休息不足夠,會耗傷人體內的氣血津液,不能制衡體內熱氣所致。

因此出現反覆咽痛,首要的處理方式就是要多休息,那樣才能治本,咽痛的生理意義就是希望你吃少點東西、說少一點話,目的也是為了讓你減少勞累。

咽痛或要感冒

一般只是有熱氣上火,並不一定出現疼痛,而只是出現咽喉乾、口瘡、口腔潰瘍、舌頭腫張等情況,而同時出現咽痛,反映身體受寒,寒氣堵塞咽喉經絡所致,故此是寒熱並見的病情。因此當咽痛出現的時候,如果服清熱寒涼的東西,雖然看似解決了咽喉痛,但就把寒氣更加推進體內,可演變成其他病證,常見如腸胃不適、大便不暢等病情,長遠變成體寒手腳冰冷同時容易熱氣上火。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在虛熱咽痛時,吃辛溫的東西如薑湯、吃辣椒,反而能夠舒緩咽喉痛。

另一方面,虛熱咽痛出現,正值身體氣血虛弱之時,正氣虛了就容易受到外邪侵犯,因此就容易發生感冒了!咽痛本身是感冒常見的病徵,但是如果只是出現咽痛,在中醫上還不屬於感冒,但下一步就很容易要發作感冒了。故此咽痛是一個警鐘訊號,提醒生活上務必要減少勞累,多休息,避免吹風受寒、飲食過飽,讓正氣恢復,預防感冒發生。

載於2021年2月4日《信報》 

作者為註冊中醫師

李大夫介紹

nsl486-viva-voce01

為什麼頸緊?

【醫博知源 · 李博士《信報》專欄】

頸肩不適,頸緊甚至頸痛,是都市人的常見毛病,許多人覺得是由於姿勢不正確、頸椎毛病所導致,這只是基本的解釋,中醫的觀念認為人是一個整體,並非「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」,頸部的疾患跟周身有關,以下解釋中醫角度的看法,可以有不同層次的成因解釋。

(圖:《信報》網頁

首先,頸部是人體上焦心肺之氣,往上走到頭面的第一個部位,如果上焦心肺之氣虛弱了,氣血不能上升到頸部,頸部氣血不足,就容易感覺疲累,繼而容易受寒氣侵襲,因為寒性收引,導致肌肉拘緊甚至疼痛。因此,頸緊是身體開始虛弱的特徵,因為頸緊跟受寒有關,也算是一種輕度的「感冒」。

頸與五臟相連

值得留意,中醫上的感冒跟西醫的概念不同,西醫的感冒是指病毒感染上呼吸道的疾病,一般生病時間較短,一兩週能夠痊癒;中醫上的感冒是指身體表層感受風寒氣,可以導致頭痛、怕冷、肌肉緊一類的病情,而這些病情可以短期痊癒,也可以維持多年!視乎正氣強弱,正氣充足則較為容易痊癒,假若因為長期勞累,導致正氣虛弱了,頸緊這種「感冒」症狀可以一直持續。

頸緊除了與上焦心肺之氣對應,跟周身的氣血也有密切關係。中醫理論認為,上焦之氣從中下焦而來,如果人體的脾肝腎也有虛弱,則上焦心肺也會虛弱。如果同時一身三焦五臟的氣血也虛弱而受寒,患者除了會頸緊之外,也會有周身的肌肉拘緊,例如腰背緊、四肢手腳緊等情況。如果一個人只有頸緊而無周身不適,反映正虛受寒較輕;如果周身也有拘緊,反映正虛受寒較重。

頸緊反映固執

頸緊有輕重程度,重者難以轉動,或者左右兩側轉動幅度不同;輕者只在按摩頸部時感覺肌肉緊,按之不適感,不妨自行按摩頸部測試一下。

頸緊的生活層次含義,頸緊的人較為「硬頸」!是指他在性情上有部分固執之處。頸緊反映勞累,故此生活工作上往往習慣過度勤勞,不習慣給自己休息,除了睡覺之外,日間缺少安排給自己休息的時間,總是一直在做事情。這種「硬頸」包括了不聽別人的勸告,認為自己這樣的生活就是正確,導致自己勞累了也不自知。

此外,頸部是轉動之處,如果頸部緊了,頭部就不靈活看到身邊的人事物,故此頸緊的人往往由於頭部不習慣活動,習慣只看到自己前面的事情,因此容易忽略身邊的人事物,甚至說習慣逃避某些人事物,讓自己的生活局限在某個範圍之內。

要消除頸緊,首先要注意減少勞累,增加休息,適量運動,鍛煉好心肺之氣,甚至調養好周身的虛弱問題。拓寬視野,接觸不同的人事物,當生命變得靈活,頸緊自然消除。

載於2021年1月4日《信報》 

作者為註冊中醫師

李大夫介紹

nsl486-viva-voce01

皮膚乾燥怎辦?

【醫博知源 · 李博士《信報》專欄】

秋冬季節特別多人皮膚乾燥,甚至有人春夏依然乾燥,究竟要怎麼辦?以下從表裏內外的角度,介紹皮膚乾燥的不同成因。

(圖:《信報》網頁

一般人看到乾燥就用滋潤的方法,這是治標不治本,因為乾燥是表面現象,背後有不同的成因。皮膚就好比大自然的地表泥土,如果泥土乾燥了、植物不生,那是什麼原因?除了是因為不夠水,可以因為天氣過熱、過冷,例如夏季乾旱、冬季天寒地裂,換句話說,可以因熱導致水蒸發,也可以因為寒導致水不流通,因此乾燥跟寒與熱二者也有關係,兩類問題的解決方法不同。

三類外在原因

凡是皮膚的問題,都跟體內五臟六腑的狀況有關。所謂「有諸內必形於外」,體表的問題跟體內氣血狀態是直接對應的,這就像泥土不夠養分了,樹葉也自然乾枯。因此皮膚乾燥的時候,只是護理表面皮膚當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。

我們先從一般的護膚概念談起。膚質可分三大類:偏油性、偏乾性、混合性,混合性是指部分皮膚偏油、部分偏乾,三種皮質也可以出現皮膚乾燥的問題,例如油性肌膚的自身油份並非一定能夠滋養皮膚,可以表面油膩底層乾燥,也可以同時長痤瘡皮疹。由此可見,皮膚乾燥並非潤膚就可,需要視乎自己皮膚狀態選擇相關潤膚產品,尤其是如果過於滋潤則堵塞皮膚毛孔,反而導致氣血更加不通。

兩類體內原因

從內在的原因而言,體表皮膚乾燥是因為缺乏水滋養,缺水的原因正是兩類可能:寒與熱。熱的原因很簡單,因為熱導致水分蒸發了,中醫上稱為熱傷津液所致,例如夏季暑熱天時去爬山,如果喝水不足則會中暑,無法出汗,這時候皮膚潮紅也會乾燥。這類因熱導致乾燥的原因,首要的方法就是補充水分,例如北方的夏季乾熱,就特別要注意適時喝水。

寒也可以導致乾燥,這是秋冬常見皮膚乾燥的成因,就是因為天氣冷了,人體的陽氣收藏了,水液停留在體內造成濕氣,體內的水分不足往上往外到皮膚去就造成乾燥。因此秋冬導致乾燥的根本原因,而是因為人體虛弱了,寒氣導致濕氣在體內,因為此並非是因為不夠水,而是水在體內太多出不去,外面乾、裏面濕,所以就是因為濕才導致乾燥!因寒濕導致的乾燥,就要注意不要喝水太多了,那樣反而加重濕氣,宜適量減少滋潤湯水食物;皮膚滋潤也不要太過,導致毛孔阻塞難以出汗,宜增加運動出汗。

表裏一起考慮,偏油性皮膚的一般因熱氣導致,偏乾性皮膚一般因為寒氣濕氣導致,混合性的皮膚則是寒熱並見,身體某臟腑有熱氣、某臟腑有寒氣。因此要根治皮膚乾燥,首先需要認識清楚體質狀況,選擇相應的對策。

載於2020年12月7日《信報》 

作者為註冊中醫師

李大夫介紹

nsl486-viva-voce01

為何月經不調?

【醫博知源 · 李博士《信報》專欄】

女士月經期間有各種不適,中醫上怎麼看?可以從虛、寒、瘀、熱,四個部分去簡要解說,各種不適的成因。

(圖:《信報》網頁

虛寒瘀熱四大成因

首先是「虛」,是指氣血虛弱,尤其是肝腎的氣血不足,邪氣(如寒氣濕氣)入侵下腹部,導致各種婦科疾病。在症狀上,月經量偏少,月經期間容易頭暈、乏力等,也是因虛所致。

第二是「寒」,寒氣進入下腹,導致氣血不通,因此出現痛經、下腹脹痛,也可導致月經延遲來潮,月經量少,月經顏色偏暗,月經時出現怕冷、手腳冷、腹瀉、以及一身的各種痛證,例如乳房脹痛、腰痠痛、頭痛,肌肉拘緊等不適。

第三是「瘀」,當寒氣進入血脈之中,因為寒性凝滯,導致血行不暢產生瘀血。瘀血的病情,直接的現象會在月經期間見血塊排出,但如果瘀血堵塞比較重,可以堵塞在體內而沒呈現血塊,痛經亦可以是瘀血的症狀。此外,經血顏色偏於暗黑、粘稠,嘴唇乾燥,臉色晦暗有色斑也是體內有瘀血的特點。

第四是「熱」,有虛熱實熱的區分,實熱是氣血比較充足,將體內寒氣濕氣轉化而來;虛熱則是因為血氣比較不足,體內自生之熱。無論是那種熱,也會導致月經提早來潮,月經量多,月經顏色鮮紅,月經期特別出現怕熱、煩躁、失眠、手腳心熱、便秘、口咽乾等不適。

沒痛經反而是虛?

有些女士月經的不適,是又怕冷又怕熱,又有痛症又有失眠,那是寒還是熱?那就是寒熱並見!在中醫上,寒熱並非截然相反的,可以是同時出現的病情。以上四種成因,實際上往往相兼出現,是一種組合,主要看哪種比較多。

例如常見是「虛+寒+瘀」,如果寒氣比較重就會出現痛經,可是如果虛比較多的時候,就反而不一定疼痛了!這就好像堵塞了的水管,如果沒甚麼水通過,那就不一定知道裡面有堵塞,除非水一下子多了才會突顯問題,人體也是一樣,身體太虛弱的時候,裡面有寒氣、瘀血堵塞,不一定感覺得到。所以許多女士在年輕時有痛經,但是在年老體虛或者產後就不痛了,往往不是因為身體健康,而是因為氣血虛弱了,所以才沒感覺。

又如「虛+寒+熱」,身體就會又怕冷又怕熱,月經的週期可能有時候提早、有時候延遲,視乎該月身體的寒熱狀態偏向,月經有時候便秘、有時候腹瀉,兩邊搖擺。

還有月經前、後出現症狀的區別,如果月經前出現症狀,例如月經前見頭痛,往往相對較為健康,是因為月經前是一月中氣血最充足之時,這時候則突顯了體內的堵塞;如果月經來潮後或月經期間頭痛,則反映身體較為虛弱,出血後容易受寒生病。

載於2020年11月9日《信報》 

作者為註冊中醫師

李大夫介紹

nsl486-viva-voce01

關係不和致病?

【醫博知源 · 李博士《信報》專欄】

你有沒有想過生病的原因,與家人關係不和有關?或者是夫妻伴侶不和,又或者是與公司、團體組織的關係不和導致?這不是從玄學的角度,而是從基本中醫的觀念去說的。

(圖:《信報》網頁

人際關係不和可以致病,這是中醫的整體觀念,在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之中已經有提及:「夫道者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,可以長久,此之謂也……通於人氣之變化者,人事也。」

學習醫道,需要通達天地人之事,其中「人事」就是指與人相關的各種事情,當然包括人倫關係在內,其中說「通於人氣變化者」就是人事,中醫認為萬事萬物背後也有「氣」的存在,每一個人也有「氣質」,氣之間會互相影響,如果人與人之間的氣失衡,也是導致生病的原因。

情志致病

更簡單而言,人體內的氣血失和,就是生病的基本原因,在《黃帝內經》中就提到「百病生於氣」,其中就提到了九種生病的基本原因:「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寒則氣收,炅則氣泄,驚則氣亂,勞則氣耗,思則氣結」,九種原因之中,包括了勞累、寒與熱(炅)三種,然後其他六種都是情志上的原因,可見情緒思想是可以影響人體氣血運行,亦即是情志可以致病!

人為什麼會產生情緒思想?必然是跟身外環境互動時,就會牽動自己的感受,其中最容易牽動情緒的,莫過於人倫之情了!人的情緒不會無緣無故生起,如果人倫關係沒有達致最佳的平衡,人在其中就會產生情緒和執念,內心就容易「氣不順」,因此就容易生病了。

關係失衡

舉一些我們臨床常見的例子,例如父母管教孩子過於嚴厲,孩子又不聽話,雙方都會生氣,孩子容易產生多動症,或者氣喘濕疹等病,往往父母懂得怎樣聆聽與孩子溝通之後,孩子就開始不頑皮了,孩子的病就自然好了。

夫妻之間儘管生活上都有去照顧好對方,做好自己的工作生活,但如果互相不懂表達愛和自己的情緒,大家也會感覺對方不愛自己,就像是至親的人卻竟然是最陌生的感覺,彼此產生隔膜,內心的氣也不通順了,因此許多婦科男科疾病就是這樣來的,目的就是希望讓雙方都學習敞開自己的心,當大家學習好關心溝通之後,病才能夠根治。

因此所謂「症狀」,其實不單只是身體上的不適,例如當人際關係不和的時候,導致了生活上各種困擾,也是一種「症狀」痛苦,就是將體內氣的不通,投射到具體生活之上。

《大學》之中提到的:「格物致知,正心誠意,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」,是一個從內而外的修煉進程,先修煉好自己的內心,當自己身心健康、家庭幸福了,自然能夠推而廣之,天下和平。

載於2020年9月7日《信報》 

作者為註冊中醫師

李大夫介紹

nsl486-viva-voce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