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覺得燥嗎?

【醫博知源 · 李博士《信報》專欄】

 

很多人覺得自己「很燥」,尤其是到秋天的時候,乾燥的感覺特別明顯,乾燥可以是局部的乾燥,常見口乾、咽喉乾、嘴唇乾、眼睛乾、鼻子乾,也可以是整體的感覺,周身皮膚乾燥,毛髮乾旱,大便乾結,小便短少等等。

 

1646753_017513748ff6d3730733c815c82138dc_620

(圖:《信報》網頁

 

人為甚麼會燥?通常最直接的原因,認為「燥」本身是一種氣,「燥氣」過盛則會導致乾燥。傳統中醫的理論認為,致病的邪氣有六種,分別為:風寒暑濕燥火。燥是其中一種邪氣,是秋天的主氣,是一種「肅殺之氣」,在秋天的時候使萬物乾燥枯毀。

 

燥的兩類成因

可是,燥邪直接導致乾燥,只是其中一種解釋,中醫理論相當有趣,同一種現象可以有多角度的認識,「燥」正好是中醫自古以來討論頗多的題目。許多古代中醫認為「燥並非只是因為燥」,最簡單的解釋,燥是指乾燥,就是之人體內的水、津液缺乏了,那就自然會乾燥吧!所以燥的根本原因,是身體的水濕不足夠,或者這些水濕不能夠流通到不同的地方去。因此,也有醫家認為,燥邪本身是「不存在」的,其實是人體內的水不足夠,那就出現乾燥的現象。

從這個角度來看,如果要解決乾燥,就要看身體內的水濕是否「足夠」和「通暢」這兩大類原因了。如果是水濕不足夠,當然補充水濕就是最好方法,中醫上通常稱之為「滋陰潤燥」、「補津液」等的方法。但是,有時候並非只是因為水濕不足,例如常見的是身體內有熱氣,熱氣耗傷了水液,這時候除了要考慮補津液,更重要是清熱,這樣才能治本。

 

燥也因為濕?

水濕「不通暢」是另一個常見成因,這就是指身體內其實有足夠的水,只是因為不通了,就好像水管不通,就算你的水箱有水也流不過去。

這也好像是秋冬的時候,自然界為甚麼會乾燥起來?是自然界的水不足嗎?當然從現象上看,好像是空氣中的水不足夠了,可是從整個地球的角度來看,水並非消失了,而是水去了別的地方,例如因為天冷,水就沉降了,儲藏在地下,甚至結成冰了。

同樣道理,人體內如果虛弱了或者受到寒氣,導致水濕停滯,水不容易流通到其他地方去,也可以導致某些地方的乾燥感覺。常見的例如因為腎虛受寒,導致水停在人體下部,水不能夠往上走,因此就容易口乾口渴。這時候的治療,就不是再用滋潤的方法了!也不可以用清熱的方法,而是倒過來,需要用辛溫的方法,讓水流通就自然解決問題了。

總而言之,各種原因也能夠導致燥,水濕停滯也可產生乾燥!這也好像是現在溫室效應的氣候變化,某些地方出現水災,卻有某些地方乾旱一樣的道理。

 

載於2017年9月1日《信報》

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

 

李大夫介紹

 nsl486-viva-voce01

 

 

夏季要熱一點?

【醫博知源 · 李博士《信報》專欄】

夏季天時暑熱,要避免中暑,是一般的常識。可是,所謂過猶不及,如果夏天只是避免過熱,經常在清涼的地方生活,那樣對健康也未必有利。

1623372_019715d07b84f73859619ba50b9f7388

(圖:《信報》網頁

 

傳統中醫對於夏季的養生,相當有智慧,例如在《黃帝內經》之中,對於夏季的養生要點,特別說了四個字:「無厭於日」,意思就是不要討厭太陽!對啊,很多人不喜歡夏天的太陽,覺得太熱了!容易渾身大汗,口渴煩躁。《黃帝內經》卻告訴我們,夏季的太陽是好的,這有什麼好處?

 

夏季祛寒好時候

夏天的太陽可以幫助我們,祛除之前秋冬春積累下來的寒氣,那樣我們身體才能恢復健康。一年之中,尤其是冬季的嚴寒,使身體內累積了寒氣,怎樣好好驅除它?春夏天氣暖和炎熱之時,正是最好時候!

傳統上認為春夏是登高、郊遊的好季節,夏天適當的曬太陽,到戶外活動,讓自己熱一點,身體的寒氣自然去除。可是,通常很多人會問,夏季多去曬太陽的話,不怕中暑嗎?

是的,這裡不是叫人猛烈去做,還是那句「過猶不及」,凡事不要太過,做到自己能夠承受的程度就好。尤其是體弱者、生病者,通常先注意的是「不要過熱」、「消暑」,適可而止就好;讓自己「熱一點」的方法,屬於鍛煉的強身方式,較為適合無病者,中醫稱之為「治未病」。

 

夏季出汗好處多

夏季去除寒氣的方式,最佳的方法,是讓自己好好出汗!想想看,身體內的寒氣,要透過甚麼樣的方式離開身體?除了直接透過熱氣往外散開,也可以透過各種「排水」的途徑帶離身體,包括出汗、流鼻涕、咳吐痰、大小二便等等,其中出汗是最全面的途徑,可以祛除身體各個部位的寒氣。

怎樣可以讓自己出汗多一點?做運動是直接的方法!在夏天這炎熱的季節,就算不怎麼活動,只是坐著也容易出汗了,如果再加上一點運動,那就更容易出汗。甚至也有人夏天去焗桑拿、泡溫泉,那是更高強度的訓練方式!當然這也不是人人也能做到了。

另一方面,夏季不宜經常在寒冷的環境中!按照中醫的理論,春夏秋冬、生長收藏,順應夏季氣候,熱一點才是順應自然。可是如香港這大城市,大部分商場、交通工具上的冷氣也相當冷,除了容易受寒之外,也不利身體熱一點,違反自然規律,不能祛除寒氣之餘,更容易令身體受寒。又如很多人晚上習慣開大冷氣睡覺,卻蓋上厚被子,夏季時人的皮膚毛孔疏鬆,比冬季更容易讓寒氣有機可乘。

如果夏季還要受寒,那麼這些寒氣就很難再有機會祛除了。於是很多人一年四季也在反覆感冒、鼻敏感,容易生病,這跟夏季「不夠熱」有密切關係了。

 

載於2017年8月4日《信報》

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

 

李大夫介紹

nsl486-viva-voce01

夏季容易受寒?

【醫博知源 · 李博士《信報》專欄】

很多人也明白到,夏季比冬季更容易受寒!一般人覺得夏季天熱,應該容易得熱病,因此宜多吃消暑的食物,宜涼快避免中暑。這當然是基本常識,夏季天氣太熱不好受,可是中醫的理論相當有趣,寒熱的問題不是那麼機械簡單,並非天熱就人人都會得熱病,相反天熱更容易令人著涼。

1602375_aa589c28a06a3501a17df407b8e86560

(圖:信報網站

 

基本的原因,夏季往往有寒冷的環境。例如香港大城市的夏季,到處都開冷氣,大商場、地鐵巴士,冷氣往往開得很大,尤其出入戶外戶內的時候,溫差之大,就像突然從夏季進入了秋冬,平常身體虛弱的人也容易在「轉季」的時候感冒,這就是類似的情況。

冬季時我們通常會穿多一些衣服避免受寒,夏季則容易掉以輕心,衣服不夠就容易著涼了,所以現在很多人都習慣,夏季的時候還帶上外套。

夏季易生腸胃病

就算不是大城市,即使在自然環境也可以受涼,夏季夜晚也會有清涼之時,或因穿衣不夠,貪涼吹風等,所以中醫上有「陰暑」病,就是指夏季暑熱之時因為吹風受涼而導致的病情。

進深一步解釋,更內在的原因,是夏季的時候,自然界的陽氣蓬勃在外,人的陽氣亦是一樣,體表的陽氣旺盛,故此人體偏熱,容易出汗。汗出之後腠理汗孔疏鬆,因此人就容易受風著涼。相反在冬季的時候,陽氣潛藏在內,人體皮膚毛孔緊密,因此冬季反而不容易著涼。

夏季是腸胃病容易流行的季節,消化不良、腹痛腹瀉、食物中毒,較常在夏季發生。這種情況,也是跟夏季容易受寒有關!基本的原因,也是因為夏季天熱,人們喜歡貪涼飲冷,寒涼飲食容易直接進入體內,使腸胃受傷。

 

睡覺蓋肚免著涼

進深一步解釋,在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「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」,就是說一個人在春天受風,到了夏天就容易得腹瀉等腸胃病,為甚麼會這樣?這是因為如果一個人在春天的時候受風,風的特性是活動流通的,那就使人的氣血偏向外走,就好像潮水那樣,如果一個人身體本身氣血不足,那麼他體內的血氣就容易更虛弱了,到了夏季熱盛的時候氣血更加走向體表,於是體內的血氣就更虛,胃腸虛弱就容易得腸胃病。

在另一部中醫經典《傷寒論》之中,又說了類似的話:「夏月盛熱,欲著複衣……五月之時,陽氣在表,胃中虛冷」,這也是告訴我們,夏季的時候因為熱氣太盛,使人的血氣偏向外走,導致體內尤其是胃腸容易虛弱,寒氣就容易直接進入體內胃腸了。

因此,夏季雖然天氣這麼熱,也要注意避免受寒!記得小時候長輩都會提醒我們,睡覺要蓋被子,最少也要蓋著肚子,原來當中隱含著養生智慧。

 

 

載於2017年7月7日《信報》

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

WhatsApp Image 2017-07-07 at 6.26.04 PM

 

 

李大夫介紹

nsl486-viva-voce01

 

 

 

濕重吃甚麼好?

【醫博知源 · 李博士《信報》專欄】

很多人覺得自己濕氣重,感覺疲倦沉重、周身酸痛、消化不良、大便粘滯、濕疹水腫等等,經常問醫師:吃甚麼可以祛濕?

14169448143_69683fbaee_z

(圖:Flickr

其實,醫師很多時不大願意回答這問題!為甚麼?這就好像家裡牆壁滲水,可是你只是用抽濕機去掉家裡的濕氣,這有用嗎?雖然也算有用,但是卻治標不治本。根本問題不是要去「祛濕」,而是發現產生濕氣的原因!的確,有不少藥物食物可以祛濕,但是你沒解決產生濕的原因,那樣還是沒解決問題。

祛濕的方法有很多種,不一定透過飲食,最好的祛濕方法是——出汗!可是要主動出汗,一般要做運動,或者要在比較熱的環境之中,但是現代社會的生活模式:少運動、多在冷氣環境生活,是導致濕氣重的原因之一,單純改變飲食未必有效。

在中醫上看,濕重的確與飲食有密切關係。身體的水濕是怎樣產生的?從外來的話,就是從環境中感受到濕氣寒氣,而如果水濕是從體內產生,最直接的原因就是——飲食!

尤其是飲水太多,就容易導致濕氣過重,可參考過去本專欄文章《濕重怎麼辦?》此外飲食過飽,經常吃滯、寒冷飲食,也容易傷脾胃,導致濕氣內生。

 

飯水要分離

這裡想特別介紹,一個人們經常忽略的原因——吃飯時喝水、喝湯,是造成濕重的常見原因!

老一輩的人經常提醒我們,吃飯的時候不要喝湯,這真是有很大智慧!想想看,陸地上的動物,只有人會一邊吃食物、一邊喝水的,大部分動物都將飲和食分開進行。一邊吃飯一邊喝水,會有甚麼問題?一般人都明白,從西醫的角度會沖淡消化液,導致消化不良;從中醫角度看,胃消化食物需要陽氣,又可以叫做「胃火」,而水屬於陰性,當你需要用胃火去消化食物的時候,你卻經常用水去澆滅這火氣,結果導致胃火減弱!

吃飯時不要喝水,是「飯水分離法」提倡的概念。這裡特別介紹一本書叫《飯水分離陰陽飲食法》,書中教導我們,吃飯的時候不可同時喝水,不喝湯、不喝飲料,也少吃粥、湯麵,飯前飯後兩小時才喝水。

實踐這種飲食方法,一開始的時候或許容易口渴不習慣,這也可以代表身體內還有濕氣,脾胃虛弱產生的水濕,未能流通所導致。當胃裡面的水濕減少,胃火消化能力增強,體內的水濕化開,能夠流通周身,那就自然不會口渴,也能夠解決各種濕重的不適感。筆者見證過不少實踐飯水分離的朋友,對身體寒濕問題有了很大的改善,能夠有效提升人體陽氣。

所以「濕重要吃甚麼好?」的問題,有時候重點不是吃甚麼食物,而是在於飲食的方式,從根本處糾正錯誤,才是祛濕的最佳方法。

 

載於2017年6月9日《信報》

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

 

李大夫介紹

nsl486-viva-voce01

諾貝爾獎不是給中醫?

【《信報》中大醫論專欄】

1489081_29bc057b8474bb08cc82ec75c86017cb_620 (1)

(圖:信報網站

 

201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,頒發給一位研究「青蒿素」的科學家屠呦呦,可是自她獲獎之後,中醫界爭論不休,爭論這個獎項是否給中醫藥的榮譽?後來瑞典諾貝爾醫學獎評委會的委員,清晰地表明:「屠呦呦這個獎不是頒給中醫的,而是頒給那些從中醫中獲得靈感的科學研究者。」

這其實是中藥學的基本概念。中藥之中有一種藥叫「青蒿」,它味苦而辛、性寒,能夠清虛熱、退暑熱,治瘧疾寒熱。可是當屠呦呦,從青蒿這種植物之中,發現裡面的成分「青蒿素」,認識它可以殺滅瘧原蟲,那就徹底將這種東西改變成西藥了。

 

青蒿素不是中藥

 

怎樣界定一種東西是中藥還是西藥?很簡單,就用它背後的理論根據,如果用中醫中藥理論認識的,是中藥;用西醫西藥理論認識的,是西藥。特別強調,如果用西醫西藥理論去認識一種中藥(植物),那當然還是西藥啊!

 

就好像中藥之中,有薄荷、生薑、肉桂、薑黃,這些東西在外國也有,他們不會將這些東西叫「中藥」,只是當我們用中醫角度去認識它,它才是中藥。一個科學家,從天然的植物之中提取一種有效成分,於是開發出一種西藥,這最後當然是西醫藥的成就,如果背後是從中醫藥的知識帶來啟發,這也應該說,中醫的智慧是有所貢獻的。可是中醫界所爭論的,並非只是想「爭一口氣」,而是想要說清楚,甚麼才是真正的「中醫藥研究」?

 

中醫研究vs研究中醫

 

比如你要稱西瓜的重量,你會不會拿一把尺子去量度?又或者你要仔細觀看月亮,你會不會拿顯微鏡去觀看?當然都不會!同樣道理,研究不同事物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。中醫的研究方法跟西醫的研究方法不同,如果我們用西醫的方法去研究中醫中藥,結果當然會變成西醫的研究了,這可以稱為「研究中醫」,是將中醫作為一個研究對象(object)去看待、去研究。

真正的「中醫研究」,是指以中醫藥自身的研究方法,去認識人體疾病健康,認識天地人的關係。尤其是中醫與西醫的特點截然不同,中醫著重整體、宏觀,主要研究形而上之人;西醫著重局部、微觀,主要研究形而下之人。兩者的信念南轅北轍,如果用西醫的方法去研究中醫,到頭來只會改造了中醫,將中醫變成西醫。

可惜的是,諾貝爾醫學獎只是頒授給西醫,還未認識到傳統中醫學的特點,如果有一天諾貝爾獎能夠承認中醫自身的科學性,這將是人類醫學發展的一大進步。

 

載於2017年2月10日《信報》

 

李宇銘博士

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

 

李大夫介紹

nsl486-viva-voce01

大笑能治百病?

【醫博知源 · 李博士《信報》專欄】

 

有人說「大笑能治百病」,《聖經》也說:「喜樂的心乃是良藥」,笑為何能治百病?這從中醫的角度看,也十分支持這一養生方式。

1551406_c40aeb8fa0378b634fe3bbc9af14081e_620

首先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「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」,心就好像一個國家的君主一樣,掌管一身健康。這是由於中醫認為「心藏神」,我們的精神魂魄藏在心中,使我們能夠認識和感知這個世界,心神健康才能人生如意。

中醫認為人的五臟分別藏著不同的情志,其中心之志為喜,即是每一個人的心中一直藏有喜悅,只是我們是否讓這喜悅釋放出來!《黃帝內經》又說:「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樂出焉」,這裡說的「膻中」,一般指胸中之處,也可以是心的另一個稱呼,這裡也是強調心是可以生出「喜樂」的!

《黃帝內經》還有一句重要的話:「喜則氣緩」。人有七種「情志」:怒喜思悲憂恐驚,各種情志也會影響人的氣血流通,七情大都有負面影響,可是唯獨「喜」這個情志,是會使氣血「緩和流暢」!亦即是說,當一個人有正面快樂愉悅喜歡等感受,就能夠使氣血流通,百病自然不生!這就是為甚麼笑能治百病的道理。

 

以陽消陰

 

這種治病方法,是中醫的「情志療法」之中的最大原則,稱為「以陽消陰」,由於其他情志也算是負面的、陰性的,而「喜」則屬於最為陽性的情志,因此喜悅能夠制勝各種情志問題。

當然如果要用笑來治病,不是只是「微笑」,而是要「大笑」才行,甚至哭笑不得更佳!由於社會文化影響,大部分人都不習慣大笑,其實笑應該要能收能放,可以隨時笑出來。這裡特別介紹一種活動叫「愛笑瑜伽」Laughter Yoga,在香港多處地方也有舉行免費大笑集體練習,不妨嘗試體驗。

我們可以將笑當做是一種「運動」去看待,連續笑半小時到一小時,這運動量可真不容易啊!開始的時候可能只是假笑,但好像運動一樣,只要我們練習多了,熟能生巧,容易變成自然的笑、隨心所欲的笑!

為甚麼大笑到哭笑不得的樣子,對身體健康的效果更好?一般流淚屬於悲傷的外在現象,在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「悲哀愁憂則心動,心動則五藏六府皆搖,搖則宗脉感,宗脉感則液道開,液道開,故泣涕出焉」,如果一個人悲傷的時候會引起「心動」,其後甚至搖動了五臟六腑!當然悲哀流淚過多會損傷身體,但是如果因笑而哭,這則是幫助五臟六腑的氣血流通,是正面的影響,那就好像是給體內做深層的運動一樣,幫助周身氣血流暢,去除不通,百病自愈。

想要健康快樂其實很簡單,只要多練習笑,人生也會因此改變。

 

載於2017年4月28日《信報》

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

 18157415_1690387971001818_6747697500389552543_n

圖:信報Facebook專頁

 

李大夫介紹

nsl486-viva-voce01

「醫緣」存在嗎?

【《晴報》中大醫說專欄】

民間有一種說法,認為「看中醫要人夾人」,稱之為「醫緣」,就是病人是否跟醫師有緣分,有緣的話就能夠治好,無緣的話就治不好云云。

 

e89e4f43307147b2b84cf7386a9d5ac0

 

此說頗為有趣!首先,找西醫看病,幾乎沒聽過類似說法,是中醫特有的一種文化,這代表著甚麼?如果是高水平的醫師,應該大部分病都能治好,而不需看你是否有緣,當然或者可以說,他跟很多人都有緣!所以有很多患者光顧了。如此說,看中醫要看醫緣的原因,或許代表中醫水平參差,不如西醫般標準,故此要找好醫師不容易。

但的確有時候,我們也感到跟某些醫師特別有緣分,甚至有種情況,同一個藥方,假設藥物組成和藥材的質量都相同,甲醫師處方的效果總是比乙醫師好!為甚麼?因為看病治療,並非只是吃藥這麼簡單,醫師跟患者的溝通,能否建立彼此互信,這已經是一個「治療」的過程。

《史記》提到一句話:「信巫不信醫,六不治也」,如果你不相信醫師,就算他的藥怎樣對,也會降低療效。現在我們找醫師通常看他的資歷,而過去都是看口碑,這些有時候都很「虛」,其實更重要的,信心都是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,尤其是願意給患者耐心解釋病情、對改善健康提出建議的醫者,彌足珍貴。

 

載於2017年3月16日《晴報》

李宇銘博士

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、註冊中醫師

 

photo_2017-03-22_09-55-20

 

李大夫介紹

nsl486-viva-voce01

為甚麼同病異治?

【《晴報》中大醫說專欄】

中醫有一種特色叫同病異治,是指同一種病,有不同的治療方法。例如同一個感冒,可以用不同的藥方治好。

為什麼會這樣?基本的解釋,病可有不同的原因,同一個感冒,有風寒濕熱等不同,也有深淺輕重,自然不是一個藥方能治療。

進深的說,所謂「同病」只是大概而言,實際上也不是真的同病,如果兩個人的病情完全相同,在中醫上治療也是可以一樣的。這裡的「同病」是指主要的「病徵」相同,但臨床上的「病情」則未必。

例如感冒都有怕冷發熱,但是臨床上感冒還有許多其他不適,例如可以伴有汗出怕風鼻塞流涕咽痛咽乾咯痰咳嗽氣喘,甚至也可以有心悸心煩失眠胃脹腹瀉腹痛便秘等等,當臨床上多種病情同時出現,儘管感冒的主要病徵一樣,也不一定可以直接治療感冒了,要顧及周身。

中醫着重看「病之人」,重視整體;西醫則看「人之病」,重視局部,這個「同病異治」的特色,很大程度是相對於西醫而提出的,指在西醫上的同一種病,中醫上可以有不同的治療方法。其中的原因,是中西醫的理論不同,對疾病的觀察認識也不同了。中醫的整全世界觀,認為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,也難以有兩個人的病情完全一樣,所以「異治」就是如此常見了。

 

載於2016年12月29日《晴報》

李宇銘博士

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、註冊中醫師

 

第9期(2016 12 29)-為甚麼同病異治_李宇銘博士

 

李大夫介紹

nsl486-viva-voce01

靜坐能治百病?

【醫博知源 · 李博士《信報》專欄】

 

能治百病的方法有很多,靜坐是其中最值得推薦的方法之一。為什麼靜坐能治百病?這要從中醫對疾病的基本認識說起。中醫認為人的氣血流暢,人即安和健康,相反如果氣血不通,不通則痛,甚至不通則病。

 

1498649_89a1da23f78c0811b71744ac0c847010

 

導致人氣血不通的原因也有很多,而其中最為內在的因素是「情志」,亦即是人的情緒和思想。所謂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就是指如果體內的正氣充足,各種外來因素也不能侵犯你。換句話說,如果你的情志沒問題,你的氣血自然流通,那麼就很少生病!

在情志之中,哪種情志會令人氣血不通?中醫上說情志有七種:怒喜思悲憂恐驚。實際上七情也可能影響人的氣血流通,而最直接導致人氣血不通的情志,就是「思」。

 

思生百病

 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思則氣結」,頭腦的思慮、思想,使人的氣好像打了繩結一樣不流通了。中醫又有另一個理論叫「思傷脾」,意思跟「思則氣結」相近,由於脾的主要功能,是將人體中部的氣血流通周身,如果有思則會導致中間氣血不通,繼而一身的氣血也不通,氣血不通則百病自生!

因此為什麼靜坐能夠治百病?這已經不言而喻了!靜坐的時候講求內心平靜,減少思慮,氣血自然能夠流通,百病不生。

思慮是如此普遍,是你我皆有的問題!思並非一種情緒,它是頭腦中的思想,思想可以與情感無關,例如讀書工作,就算只是做數學題,或者回憶起某個片段,只要頭腦的念頭生死,那也是思;只要頭腦一想起事情,那樣氣血就會開始不通!這也是所以現代文明社會,如此多人體弱多病的原因。

當然不通有程度之分。例如壓著皮膚也會導致局部氣血不通,但是鬆開的話,氣血就自然可以恢復流暢。思慮也是一樣,當你頭腦想東西的時候雖然會傷身,但是如果能夠有更多時候給自己不思考,那樣你的氣血就恢復通暢,抵消傷害。

再者,思慮導致氣血不通,容易產生各樣情緒。就好像一條幹道堵塞了,就容易牽連周邊大塞車;當思慮導致人的氣血不通,其他情緒也會受到牽連。就好像一個人有九件工作正在忙著的時候,別人再給你第十樣小事情,可能你就會容易煩躁生氣!但同樣工作如果在你沒事做的時候交給你,感覺就容易接受。所以,如果當你安靜下來,其他情緒問題導致的疾病,也自然迎刃而解。

最後需要提醒,靜坐是需要學習,不是只是安靜坐下來就可以,好像「靜坐抗議」並非不是真靜坐。靜坐講求內心平靜,需要方法與技巧,不妨找人學習指導,就好像做運動般多多練習,對自己健康有莫大益處。

 

載於2017年2月24日《信報》

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

 

 

 

 


【好消息】

李大夫邀請了兩位台灣導師好友,22/7(週六)來Club O主講一場靜坐課程,機會難得,推薦給大家參與!

 

搜狗截图20170718120119

2

詳見Club O會訊《生機健康》126期

報名留位,請與Club O聯絡:電話: (852) 2619 0000

Club O 地址:
香港九龍旺角亞皆老街80號昌明大廈7字樓FGH室(黑布街口入)
Room F, 7/F, Cheong Ming Building, 80-86 Argyle Street, Mongkok, Kowloon

辦工時間:星期二至日中午12時至晚上7時,星期四及六延長營業至晚上9時(逢星期一休息)
電話: (852) 2619 0000   傳真: 2619 0600
電郵: info@club-o.org  網址: www.club-o.org
Facebook: http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.php?gid=35813553982
匯豐銀行戶口號碼:804-8-004280 戶口名稱:Green Living Education Foundation Ltd.

 

李大夫介紹

nsl486-viva-voce01

生病要戒蔬果?

【醫博知源 · 李博士《信報》專欄】

 

有些人以為,生病時不可吃蔬菜水果,覺得蔬菜水果屬於「生冷寒涼」的東西,生病的時候要禁忌。這種說法看似來自中醫,但這與現代醫學的常識不符合,蔬菜水果是富有營養的食物,生病時應該多吃才對!實際上,中醫也沒有反對人生病時吃蔬果,這是一些人對「生冷」的誤解。

 

1481821_df5321b818666b577400d87171d9d35f

 

生病的時候,中醫的確會囑咐人戒口,生冷的食物是其中之列。可是蔬菜水果不等於生冷!這裡需要說明「生冷」的概念,生冷是指未經煮熟以及冰冷之食物。生和冷是兩類食物,以下分別說明。

首先說「冷」。冷就是指寒冷、冰冷,冷熱是相對而言,指溫度高低,這是相對於人體體溫而言的高低。比如在冰箱拿出來的食物,冷飲、雪糕等,又或者冬季天氣寒冷,即使沒有放進冰箱的水果蔬菜麵包糕點,都可以是冷的食物。另外,冷亦可指食物的「寒涼」屬性,例如西瓜、雪梨性涼,但是在中醫上「冷」的表述多指溫度寒冷,如果是寒涼屬性則直接稱為寒涼。

冷是否會傷腸胃,也要看怎麼吃、吃多少。如果一下子猛灌一杯冷水,胃就容易受傷,但是如果慢慢吃、慢慢喝,尤其是將冷的食物在口中充分嘴嚼,冷水在口中含暖,這樣吃下去胃中已經不冷了,那就未必有問題。

 

生不一定寒涼

 

然後說「生」。生的食物主要指必須要煮熟的食物,沒有煮熟就吃了,例如肉類必須煮熟,生吃很容易出問題;米飯必須煮熟,生米飯難消化。至於水果蔬菜,如果本身是「成熟」了,它就不是生的,可供食用,尤其是水果是各種食物之中最容易消化的,生病時宜多吃。只是不同水果有不同屬性,個別病情有不同水果的宜忌考慮。

水果不等於「生冷」食物!「生」不一定就是「冷」的,冷是指食物的冷暖,生的食物也可以冷或暖的;就算從寒熱屬性來說,生的水果也有許多是溫熱性的,荔枝、龍眼、榴蓮、芒果等等,生吃水果不會說就變得寒涼。再者,就算寒涼的水果,例如西瓜、雪梨,不會因為煮熟了而改變其寒涼屬性(除非煎炸),如果煮過就變溫熱,那麼中醫就無法處方了!寒性中藥經過煎煮了也還是寒性的。

蔬菜也並非寒涼的,蔬菜也有寒熱屬性之分,而更準確的說,大部分蔬菜都是平和的,就是不寒不熱,適合人食用。有人以為蔬菜是綠色的,那就是寒涼的吧!實際上中醫區分寒熱,不是用顏色區分的,例如蔥、韭菜、芫西等也有綠的葉子,也是溫性的蔬菜。當然,的確有寒涼的蔬果,但不代表生病的時候就一定不可以吃,病也有寒熱之分,如果屬於「熱」的病,吃寒涼的食物也可能有幫助。

 

載於2017年1月27日《信報》

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

 

李大夫介紹

 

nsl486-viva-voce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