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如何學習仲景書?

如果仲景再世

──如何學習仲景書?

李宇銘

 

有一天,張仲景突然出現在現代,先不要問為他甚麼會復生,因為他可能隨時會消失……有一位中醫學生正好碰見他,當然要抓緊這難得的機會,向張老師請教一番!

 

學生:仲景老師,我是非常尊敬你的,我認為你的書是學習中醫的「必讀」!可以說後世的中醫發展,許多也是從你的理論而來的,因此也尊稱你為「醫聖」,沒有看過你的書,實在不敢說自己學過中醫!但是,你的書的確不容易看哦!為甚麼你不能寫得淺白一點,讓我們看得輕鬆一些呢?

 

仲景:你可不明白,在我們的時代,沒有你們現在的技術那麼發達。我們沒有紙張,要寫書的話需要把文字刻在竹簡上,每一個字都寫得不容易啊,因此文字必須精煉。而且當時文人要求用古文寫作,那是一種古代通用的書面語言,在我的年代許多人看上去都明白,只是你們現代文化轉變了,才看不懂我的書。

 

學生:那沒辦法啊,時代已經轉了,我們也不能只停留在古人的書中阿!要理解你們當時的文化,實在不容易呢。我們現在有許多人已經把你的《傷寒》、《金匱》都翻譯成白話了,你覺得看那些白話語譯,能否學會你的意思?

 

仲景:經過別人處理過的二手資料,都有可能出錯,這是你們現代做研究常常強調的一點。如果經過了白話翻譯,雖然看上去容易懂,但許多我本來的意思都可能失去了。古代文字經常一字有許多含意,要全面的去理解我的書,還是要從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入手。要看白話語譯不是不可,但要明白,這也跟後世註解我書的人那樣,所說的都不是我理論的全部。

 

學生:為甚麼這樣說?還有,你提到註本,歷代註解你書的人非常多啊,可以說是群書之冠!你覺得該選擇看那些註本比較好?

 

仲景:讓我再說清楚一點,我得承認,歷代的註家中,雖然不少人在我書的基礎上有新發揮,但我看這麼浩瀚的註書中,沒有一本能完全講透我原來的意思,甚至有不少註解是錯誤的。如果你不批判地去研讀,而盲目的相信,通通接收,那就可能學習到很多錯誤觀念。

不過這其實不是大問題,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明白另外一個人的所有思想,如果能的話,那也就失去了每一個人獨立存在的價值。就如我自己也一樣,如果你叫我現在再寫一次《傷寒雜病論》,很可能我的思路也有所改變。

每一個註家其實就像一個老師一樣,每一本註書也就是一次講課,每一個老師有各自的看法,他們都想教會後世的人看懂我的書。不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,不一定能夠看到問題的全部,明白了這一點後,我們最重要的就是用你們所提倡的「科學精神」來讀書,就是實事求是,客觀批判地學習。如果你真想了解我的思想,我建議你先從原文看起。

 

學生:看原文啊?!如果只是看原文的話,真的很難明白哦!況且現在你這套書在後世的流傳過程中,可能有許多錯誤,原文不一定可靠。

 

仲景:對於初學者來說,要看原文當然困難,就像我沒有學過外文,突然要看一本英文書,那肯定是無可能的。要學會一種語言,你必須要浸淫在當中好一段時間,那才會獲得那種「語感」。如果你是初學者,你不要強求整本書熟讀,最重要的是先掌握了整本書的框架,就像我們看一本書前,先看目錄那樣。例如《傷寒論》中有六經,按你們現在主流的分次有本證、兼證、變證、類似證等,你先掌握了這大概的原則,便對我的學術思想有初步了解。

你提到錯簡的問題,剛剛我講到我的書是用竹簡寫成的,雖然書的字數不多,但用竹簡寫成的書,那可就是一本巨著了!也就因為這樣,我的書在寫成不久後就因為戰亂等因素,很快就散亂了,本來我的書叫《傷寒雜病論》,後來的人分成了兩本叫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,而且還有許多不同的版本,這當然跟我當初所寫的面貌不一樣了。錯簡的存在已經成了事實,現在你要我重新背黙一次出來也不可能,除非有考古的新發現,要找回最準確的原文是不可能的。但在我看來,有錯誤其實不要緊,這些些微的錯誤,其實不影響書的整體。就像學習《內經》那樣,沒有人能整本書熟讀,但能夠掌握整本書的核心內容,那就足夠了。學我的書也是一樣,不要拘泥那些錯簡問題而錯過了核心的思想。

 

學生:其實我有件事情特別想問,為甚麼《傷寒論》的寫作方式這麼奇怪?例如太陽病篇佔了整本書的三分之一以上,而少陽病篇跟太陰病篇的篇幅則十分少。按我們現在寫作論文的一些習慣,每一章節的篇幅應該大約相等才對嗎!而且為甚麼在太陽病篇中加插了許多不是太陽病的內容進去?難道你不懂分章節的嗎?

 

仲景:你實在未明白我的用意。如果按你們現在的論文和教材的寫作方式來寫書,其實並不困難,就只是把內容堆切在一起吧了。我的書表面上看上去好像十分混亂,但其實這樣安排是刻意的,目的是模擬實際情況,訓練臨床思維。因為我們的真實臨床不會像教科書那樣來生病,病人來到時也不會告訴你自己是甚麼病,要怎樣辨別疾病,成了為中醫最難學習的地方。

我的書一般都是先列出證候,也即臨床表現,而比較少直接寫出病機,因為臨床最主要的工作,就是透過辨別證候,來分析疾病的原因。病機是必須經過抽象思維分析後,才能得出的結果,臨床上不可能直接得知病機,因此這種分析的訓練相當重要。其實我的書已經寫得比較簡單了,我一般只寫「主證」,就是跟病機最相關的表現,而不像現在的書那樣列出一大堆證候。有些人只看我書的表面就認為我沒有病機的概念,那斷然是沒有理解我的好意。

在太陽病篇中,我列出了許多的壞病變證,壞病的篇幅甚至比本證、兼證都多,是因為臨床上的確如此,很多時因為誤治、失治,病情轉變而複雜了。許多本來應該在少陽病和太陰病篇的內容,我都放在了太陽病篇一起討論,這些都是刻意的,用於訓練大家鑑別診斷的思維,如果我簡單的按篇分類,那就很難去比較了。

特別要說清楚,我寫的這本書原本叫《傷寒雜病論》,《傷寒》、《金匱》是你們後來分開的。要知道分開寫傷寒和雜病容易,但一起合論就困難,我把它們一起合論,本來就是希望訓練大家鑑別傷寒和雜病的能力,現在分開了,本來的意義也淡化了。

 

學生:原來如此!我還有問題,我們後世一般稱你所用的方為「經方」,就是經典之方的意思,經常有一種說法,說經方最好不要加減,要用原方,那對不對?還有很多人說你的經方用量很大,你怎麼解釋?

 

仲景:說用我的方最好不要加減的,那是沒有讀透我的書。在我手中的方劑經常靈活加減變化,例如小青龍湯方後列出五個加減變化,又如小柴胡湯方後列出七個加減法,這些都是很清晰的舉例。又例如《傷寒論》中桂枝湯類方總共有十八個之多,你就可以清楚明白到,方劑靈活變化的重要性。

但對於初學者來說,我鼓勵你先學習好怎麼用原方,如果你連原方也不知道怎麼用,不知「常」,怎麼「變」?我所列出的其實都是舉例,希望你們能夠舉一反三,知常達變。

如果說藥的用量問題,我不覺得我的用量甚麼特別大,用量的大小需要視乎病情需要,而不是看藥物和方劑本身。如果你熟讀我的書,你會發現在不同的病證中,我用藥的量也不同,而且煎服法也不一樣。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寫在前頭的第一個方:桂枝湯。它其實是一個最佳示範,其他所有方也應這樣。桂枝湯的煎服法相當靈活,按病情需要,可能吃下一服藥就夠,也可能連續服藥,甚至一天連吃兩劑(即六服藥)。再如桂枝,我在桂枝甘草湯中用四兩頓服,相當於一次服下六十克桂枝,但在五苓散中,桂枝用半兩,每服方寸匕,即一次服下桂枝不到一克。在桂枝用量相差這麼大的變化中,你仍堅持說我的藥用量大,更準確的應該說我用藥靈活,而且病機針對性強。如果盲目堅持你們那些「常規」,甚麼桂枝常用量三到十克、一劑藥每天分兩服等等,這樣就失去了中醫的靈活性。

 

學生:明白,藥的用量大小需要視乎病情需要。不過你在《傷寒》、《金匱》中所用的方,加起來只有兩百多首方,而疾病千變萬化,這麼少的方怎麼夠治療所有外感病和內傷雜病呢?

 

仲景:首先我要聲明,我沒有說我的書能夠教會你治好所有病,如果能這樣的話世界上就不會有人死了!我在《傷寒雜病論》的序言中已經說過:「若能尋余所集,思過半矣」,我只是說「過半」,而沒有說是「萬全」。

但是實際上臨床也不需要這麼多方,唐代孫思邈的《千金要方》和《千金翼方》(合稱《千金方》)加起來共有六千五百多個方子,但臨床醫生絕少拿這本書來背,相反,會背誦我書的人卻很多!「方」不在乎多,最重要是知道「法」,掌握辨證論治的規律原則才更重要。如果我給你一個祕方,你卻不懂怎麼用,怎樣寶貴也沒意思。方不在乎多,如果懂得了靈活運用,只要很少方子,那就已經足夠應付大部份臨床需要了。

 

學生:看來現在我終於明白該怎麼去學習你的書了!感謝你呢!但我還想問,如果我已經掌握好你書中的框架,我以後該怎麼去深入學習你的學術思想?其實你寫作這本書,有甚麼目的?

 

仲景:如果你真的想去深入學習中醫,我建議你可以在我的書中,做幾方面的整理,包括三方面:類證、類方、類藥的分析。如果你能夠親身的去比較鑑別一下各方面的內容,你就能夠掌握我辨證用藥的規律,對於你自己的臨床肯定有幫助。

許多人也經常爭論我寫書的目的,例如許多學者經常爭論《傷寒論》的傷寒是指廣義傷寒還是狹義傷寒?或者爭論《傷寒論》是外感病的專著,還是兼有論雜病?一般你們的說法是《傷寒論》偏於側重外感病,而《金匱要略》側重於內傷雜病。其實我的書重點不在於教會你治療甚麼具體的病,我在序言中講得很清楚,「雖未能盡愈諸病,庶可以見病知源」,「見病知源」,就是希望大家能學會你們所說的「辨證論治思維」,懂得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機,那就是我的目的了。

 

筆者按:尊敬的何紹奇老師,曾經在《中醫大講堂》上有一篇文章,題為:〈如果張仲景復生〉,當中評述了中醫界許多現象,實對後學有所啟發。余受這一文所影響,常常用這一角度思考問題:「如果仲景尚在,他會怎樣看?」我發覺許多答案也相當有趣。我不敢狂言自己能代仲景說話,但只是希望能代入他的角度,引發一粗淺的思考吧。

 

本文原載於《杏林新綠》第八期,(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刊物,2007),頁22-24.

 

李大夫介紹

nsl486-viva-voce01

Comments are closed.